2011年11月,工信部正式發布《機械基礎件、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,從2009年的《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,到2010年的《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》,再到今年的《機械基礎件、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,歷時三年,三個政策連續出臺,而且針對性一次比一次增強,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發展機械零部件產業的用心和決心。
強勁的政策信號連續發布,激起了各地資金進入的信心。三年來,機械零部件產業投資大幅增長,但讓人欣喜的同時不禁也讓人擔憂,資金密集投入會不會埋下過剩的隱患?國產零部件在國內65%以上的占有率意味著我國零部件并不缺少產能,市場潛力主要集中在高端產品領域。個別企業如僅憑現有條件將資金盲目投入到低端產品領域,則可能陷入惡性市場競爭,導致投資難以收回的困境。
對此,建議國家主管部門通盤考慮,提高行業準入門檻,對中低端產品制造企業,一方面要引導企業把產品做精、做強,另一方面要從產品立項、項目扶持等方面嚴格限制,避免低端重復建設。同時,將對基礎件行業的政策扶持重點,放在具有一定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以企業為主組建的“技術創新戰略聯盟”上。
此外,國產零部件企業成長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,建議相關部門加大政策引導,鼓勵主機企業配套和使用國產產品,建立國產基礎件使用補償機制,為機械零部件行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。廣州冠浩機械網編輯。